关于大学学生会的几个误区(转载)
- 妙楠LV.排长
- 2014/8/31 6:45:39
【误区之一】学生会能为简历增光不少?
工作后我特意跟一些HR聊过,问过他们简历上写什么经历最好,他们的看法是:最好的简历就是充斥着“受业界认可企业的岗位相关的实习或项目经历”,不行的话,混一些“在知名企业中跟所申请岗位无关的经历”或者“不特别受认可的企业的相关经历”也还可以;如果还铺不满一张简历,那么混一些“能展示能力的活动,比如科研、竞赛、考证”也还不错;如果这都还不行,那么你可以写一些学生活动或者志愿活动了,起码比空着强。如果你只是想丰富简历,那么付出同样的时间与精力,学生会工作起到的效果可能还不如一个小小实习。
【误区之二】在学生会中能锻炼组织和协调能力?
我记得我在大二的时候就跟周围同学说过,“如果学生会是一个企业,那它肯定最先倒闭。”极其低效的管理加上管理者盲目的自负,能自负盈亏主要归功于对于免费劳动力的压榨与学校的补贴。竞争机制与绩效考核的缺乏,也必然导致其根本性的缺乏改进效率的动力。在这样的组织中,你真的能学到诸如组织和协调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么?可以,但真的很难,除非你是天才,或者你在进入学生会之前就有着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天赋。不要指望这个低效的组织能教你什么,你只能自己摸索着练,它只是给予了你一个平台。相比于创业、竞赛,以及在小公司实习,平均来看,学生会工作在同样时间内锻炼效果较低。
【误区之三】学生会能让你接触社会,丰富经验/赢得人脉/获取资源?
我一直认为,在学校有两种方式能获取资源,第一种方式是让自己的基点特别高,你就会获得异乎寻常的丰厚的机会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(出国、保研、竞赛、实习、交换等等),这些才是推动你去丰富经验/赢得人脉/获取资源的基石。第二种方式是大一大二就出去“混社会”,跟着小私募小三方啊、小创企小私企啊、甚至倒把投机的皮包公司去做项目,这种地方会非常快的把你“催熟”,让你了解行业了解格局了解流程了解方法了解人心,从而了解社会。这两种方式都非常好,但最怕的就是类似学生会这种“半吊子”的方式,一只脚在校园一只脚又在社会,最后什么也无法抓住。
【误区之四】学生会部长主席权力在握,手眼通天?
记得大一大二宿舍夜聊的时候,经常八卦一些学生会所谓的“黑幕”,什么“学生会主席和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狼狈为奸,黑了多少多少钱”,什么“XXX在学生会竞选中贿选,搞定了谁谁谁”,什么“谁谁谁可牛X了,学校领导见了他都得怎么地怎么地”。可笑的是当年我还真相信这些。其实对于社会而言,学生会就像“小屁孩玩过家家”,根本没什么黑暗可言。说他黑暗的,除去个例外,一定程度上是没有见识到这个社会真正的黑暗。学生会主席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力,反而因为与同届学生的梳理(因为同届学生都在实习工作),而缺乏影响力。毕竟在那些大三大四的眼中看来,成绩才是真的,经历才是真的,offer才是真的,真正在乎这个位置的可能只是大一大二学弟学妹罢了。偏激点看,学生会主席,更像是一个孩子王。
看了一眼评论,第四个误区可能我表述的不好,很多人都理解成了我觉得学生会黑暗,其实我的看法其实正好相反,可能是那几个反问和反讽没用好,向大家致歉。

版面